中新网温州10月3日电(邵燕飞 傅飞扬)走进浙江温州龙舟运动中心,长1200米、宽130米的水域赛道碧波荡漾。超声波除藻船驶过水面,与岸上步履匆匆的工作人员互为风景。
温州龙舟运动中心的水域赛道碧波荡漾。傅飞扬 摄
作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协办城市之一,10月4日至10月6日,温州将承办龙舟比赛,6枚金牌会在此诞生。
“一桨划过两千载”,从古代祭祀祈福的民俗活动,到如今的休闲运动、大众赛事,再到登上国际体育比赛的舞台,龙舟这项古老的运动,在传统文化里萌芽,于现代奔流中逐浪,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联系过去与未来,连接中国和世界。
水乡文化孕育“一桨千年”
龙舟之于温州,是一种绵延千年的文化信仰。
宋代温州籍诗人叶适在诗词中写道,“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鼓争飞扬。”可见当地龙舟竞渡,在宋时已很流行。
“温州的龙舟文化有2000余年的发展历史,渊源于古代越族人对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主要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祛病除灾。从新时代文明的角度来说,就是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浙江省龙舟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温州市龙舟协会秘书长金凯告诉中新网记者。
明清时期,温州龙舟开始盛行为各村比拼项目。时至今日,“村村都有龙舟队”的竞渡盛景与“看龙舟,到温州”的城市品牌仍相互印证。
金凯介绍说,在温州,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端午节回乡的游子比中秋节多,“这两个传统节日都有家人团聚的愿望,但端午节划龙舟,对水乡百姓的诱惑太大了。”
如其所言,江河纵横、水网密布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温州独特的龙舟文化。
每逢端午佳节,温州若有村庄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温州人的母亲河——温瑞塘河也会“堵船”,一艘艘龙舟在锣鼓声与呐喊声中劈波斩浪。
出于深厚的群众基础,温州人划龙舟,“一不小心”就轰轰烈烈。2015年6月20日,中华龙舟大赛温州站赛事举行,当地向“最多参赛队龙舟赛”世界吉尼斯纪录发起冲击并获得成功——203支龙舟的展示刷新了此前德国人保持的154支龙舟队参赛纪录。
现场,5万多人参加、观摩和助阵,桨板翻起的不止水花,还有老百姓心目中“同舟共济、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
“温州模式”赋予龙舟运动新活力
龙舟运动是古老的,也是锐意革新的。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2017年,温州成为中国唯一的“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城市。截至目前,该市先后出台相关文件20余个,旨在激发社会力量投资体育的热情。这也为龙舟运动带来了新的活力。
“温州龙舟队拥有独特的‘温州模式’,它们大多由各村干部、企业家、个体户以及龙舟爱好者自发组成,相关费用自掏腰包、自筹解决。”浙江省龙舟协会秘书长项君伟介绍说,近年来,当地还借助“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改革东风,先后打造了龙舟基地、龙舟公园等,成为市民游客深入了解龙舟文化的好去处。
走进龙舟公园,气势恢宏的龙舟模型格外吸睛,周边还有城市书房、青少年龙舟训练基地、市民体验基地等配套设施。金凯说,这里过去是垃圾场,借助社会力量,温州将城市用地开发的“边角料”灵活运用起来。温州市龙舟协会也集资1000多万元,帮助它改头换面。
温州龙舟公园内展示的龙舟模型。傅飞扬 摄
“‘体育让生活更美好’是‘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初衷,尤其是亚运会举办以后,温州龙舟运动中心要做好赛事的‘后半篇文章’,为民众生活带来更多积极影响。”温州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志宏受访时说。
游子遍世界 侨力助龙舟“出海”
龙舟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2010年,广州亚运会,龙舟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彼时,中国男子龙舟队在三个项目上获得了2枚铜牌和1个第四名。
龙舟比赛激烈的竞争背后,折射出龙舟运动在全球的风靡程度——据国际龙舟联合会统计,目前世界上有超8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龙舟赛,龙舟运动早已突破区域限制,拥有更广泛的参与基础。
推动龙舟“出海”,温州有其独特的优势。作为中国著名侨乡,当地近70万华侨华人分布在全球130余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协会有75位华侨,主力队员每天都会训练。”意大利青龙龙舟俱乐部队长邓建义表示,他们计划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请一位龙舟师傅打造几只温州传统龙舟,在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地向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012年,温州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中国龙舟名城”。张志宏透露,近期,亚洲龙舟联合会已同意在温州设立亚洲龙舟运动交流中心,这是一份新的荣誉,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整个亚洲的龙舟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中国,端午节龙舟竞渡的习俗被列入国家、省、市、县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标识和地域特色。”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负责人刘朝晖受访时表示,侨居在海外的温州籍华侨华人借龙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优良媒介。
美国旧金山湾区已举办十三届龙舟大赛;温州海外龙舟基地先后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意大利罗马、法国巴黎成立……龙舟从地中海“划到”塞纳河,传递着同舟共济的中国式浪漫,也诠释了“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完)
教导 | “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清晨,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伴随太阳冉冉升起。
旗杆下,每日观看升旗的人群中,总会有许多目光炙热而坚定的青年人。
2021年7月1日,就在这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千名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和全国广大青年一起,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爱国“公开课”。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穿透历史的沧桑,回荡在天安门广场,也回荡在祖国大地上。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誓言铮铮,赤子丹心。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一个国家的进步,镌刻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考察、座谈、回信等多种方式,为全国广大青年们上了很多生动难忘的爱国“公开课”。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从小聆听母亲讲述岳母刺字故事的习近平,默默将“精忠报国”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
“爱国主义情感让我们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深刻揭示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意义。
“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里,爱国从来不是抽象的,它蕴含丰富,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
2022年4月25日上午,在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走进思政课智慧教室、博物馆、图书馆,了解学校促进思政课教育改革创新、学校历史沿革、教学科研成果、加强文献古籍保护利用和促进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等情况,并主持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生动讲述不同时代青年的爱国表现。
在苦难中成长,在奋斗中壮大。回望百年峥嵘岁月,才更深切理解爱国的重要意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走进学校,语重心长,谆谆教诲。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站在南开大学青年中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张伯苓老校长的“爱国三问”,“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面对北大师生,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爱国的正确方式。
面对“爱国三问”,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跨越半个世纪,从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始终望向人民,心中所思始终是“国之大者”。一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振聋发聩,在无数青年学子心中燃起爱国热情。
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清华大学考察。这是习近平离开学校时,同师生们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一次次到校园考察,与学生们座谈,为的就是让广大青年“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一封封真挚回信,每一句都饱含“希望你们心系祖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和力量”的深情嘱托。
“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戍边烈士陈祥榕对祖国的深情告白。
这又是一堂面向广大青年的爱国“公开课”。中国的西部边陲,18岁的陈祥榕将热血播撒,用生命诠释无悔的青春、伟大的人生。
2022年5月10日,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不惧生与死的考验、不顾苦与痛的磨难,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一代代有志青年前赴后继,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的眼光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这些生动深刻的爱国“公开课”,为青年奋斗前行的道路点亮航标,引领他们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
策划:温红彦、刘晓鹏、杨学博、姜赟
统筹:李翔、梁昌杰
文字:李鹤、刘书文
校对:庄俊亭、余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