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乌鲁木齐9月26日电 (喇小飞)手风琴是新疆塔城地区塔城市民众喜欢的乐器之一,茶余饭后,弹奏手风琴成为塔城人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因此塔城市也被称为“手风琴之城”。
近年来,塔城市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手风琴文化,先后举办“千人手风琴展演暨手风琴名家演奏”“新疆塔城手风琴艺术节”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也进一步助推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图为在公园里弹奏手风琴野餐的一家人。塔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手风琴是塔城城市名片
走进新疆西北部的塔城市,在公园绿地、社区街巷,总能听到悠扬欢快的手风琴声。“手风琴的诞生、传播与发展与丝绸之路有着不解之缘。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20世纪初,随着贸易往来,手风琴从国外传入塔城。因其具有多种音色,和声丰富,发音持久,加之便于携带和演奏,受到塔城市各族群众喜爱并迅速普及,此后一百多年来,每逢重大节日、朋友聚会时,塔城各族群众都会在手风琴声中载歌载舞。”塔城地委委员、塔城市委书记王东升说。
如今,塔城人愈发喜爱手风琴,各学校开办手风琴课程、组建手风琴社团。只要有手风琴,就有欢乐和笑声,手风琴已经成为塔城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
图为塔城市手风琴博物馆收藏的部分手风琴。 喇小飞 摄
塔城市手风琴博物馆收藏品种多、规模大。1200平方米的展厅陈列着中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的1087架手风琴,从1852年的古董琴,到2015年的国礼琴,最古老的一架纯手工制作手风琴已有超过160年历史。
“手风琴出现在塔城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小就能接触到,家里亲戚都会弹,小学就可以参加手风琴社团。我自己练习手风琴已经11年了,希望这回能取得比前两次更好的成绩。”日前,第三次参加手风琴大赛的塔城地区第一高级中学高二学生丁建正说。
以琴为媒讲好塔城故事
日前,“五弦齐鸣‘琴’动塔城”2023新疆·塔城第三届手风琴文化艺术节在塔城市开幕。
本届手风琴艺术节自4月启动,贯穿全年,除开幕当日举行的手风琴大赛、“中国手风琴之城”“中国最大的手风琴博物馆”授牌仪式外,还开展了最大规模线上+线下手风琴合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挑战、塔城国际手风琴文化发展论坛等16项活动内容。中国音乐家协会手风琴学会、国际手风琴联盟、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音乐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等受邀参加。
中国音乐家协会手风琴学会会长李聪(右一)为塔城市“中国手风琴之城”授牌。塔城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国际手风琴联盟主席米高·帕塔里尼表示,在塔城的几天里,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浓厚的手风琴文化氛围,手风琴将这里的各族民众紧紧联系在一起。“这里的琴声无处不在,希望以手风琴为契机,将塔城作为中国和世界各国手风琴文化交流交往的中心节点城市,推动塔城手风琴事业不断发展,为国际手风琴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让手风琴发展成塔城独具魅力的一道风景线。”
“以手风琴文化艺术节为载体,搭建中国和中亚、欧洲国家手风琴艺术家的交流平台,使手风琴文化成为加深新疆同内地,同欧亚各国友好交流的重要载体,把新疆,把塔城逐步建设成为中国与中亚、欧洲手风琴文化交流的核心之地。展现新疆手风琴的音乐传承,体现塔城市手风琴文化艺术的浓厚氛围,讲好塔城故事、中国故事。”王东升说。
图为中欧手风琴世界冠军对话现场。塔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因琴而起助推城市发展
“我宣布,2023新疆·塔城手风琴文化艺术节中,该项目荣获‘规模最大的手风琴合奏活动(线上+线下)’纪录,有效人数为4528人!”2023新疆·塔城手风琴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当晚,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世界纪录现场认证官查民华现场宣布“线上+线下”最大规模手风琴合奏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世界纪录“花落”塔城,现场近万人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塔城市“线上+线下”最大规模手风琴合奏现场。 王文涵 摄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手风琴文化艺术节依托城市5G技术,以塔城市为主会场,在北京、呼和浩特、银川、西安等十个城市设立分会场。
来自北京都市巴扬手风琴沙龙的11名平均年龄68岁的团员历时6天,自驾千里参加了今晚的挑战。“挑战成功!太激动了!”沙龙团员赵震说,在新疆的几天他们见到很多美景,并准备在艺术节结束后留下来旅游一段时间。
塔城市副市长史雪霞表示,本届手风琴文化艺术节期间还开展了“琴动塔城美丽乡村”自驾游、中国传统文化欢乐市集暨特产美食品鉴展销会、中国乐器协会手风琴专业委员会手风琴制造业高峰论坛等活动,将文化力量、活动流量转化为城市发展能量。
史雪霞说,塔城市将全力打造“中国手风琴之城”“中国最大的手风琴博物馆”“世界最大规模‘线上+线下’手风琴合奏”“‘一带一路’塔城国际手风琴文化发展论坛永久会址”四张名片,提升塔城文旅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完)
中新网北京9月26日电 为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近日,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研讨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袁达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研室、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以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相关企业等单位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共同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与实践”“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经济”等议题开展交流研讨。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蕴主持会议。
袁达指出,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南。郑栅洁主任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3年会上强调,发展改革工作者要通过深入研究、不断感悟,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通过知行合一、勇担重任,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忠实践行者;通过广泛宣传、解疑释惑,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积极传播者。国家发展改革委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和成效,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普遍条件,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共享这个本质要求更充分体现在高质量发展中,把安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线要求和重要保障,凝心聚力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第一个议题环节中,与会嘉宾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开展深入交流。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季正聚以“聚焦主责主业 打造学习宣传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为题,结合报社实践探索,系统介绍了经济日报社加强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研究、推动理论强报,做好重要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评论、推进评论立报,形成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报道格局、促进调研兴报,建设习近平经济思想对外传播交流平台、强化开门办报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从6个方面全面解读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主要包括从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高度来认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要求,着力形成经济循环的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深刻理解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着力解决经济循环中“卡脖子”科技供给问题;夯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城乡、区域协调性,着力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破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增强国内外大循环动力和活力。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原主任韩保江谈到,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揭示了高质量发展规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体现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规律,把新发展理念内化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有机结合之中,把新发展理念内化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中,把新发展理念内化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之中。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在发言中谈到,新发展理念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发展观。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新发展理念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其对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意义。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史育龙在发言中指出,习近平经济思想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发展格局、发展质量、发展机制以及发展保障等一系列重大命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依次递进、体系严整的科学体系。这些方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分析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重要的理论创新。
在第二个议题环节中,与会嘉宾围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经济”开展交流讨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研室主任金贤东在发言中谈到,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刻领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推动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发展。中国经济历来在披荆斩棘中一路前行,在应对困难挑战中发展壮大,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推动高质量发展仍具有良好支撑基础和许多有利条件。要创新完善宏观调控、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国家信息中心主任徐强围绕“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谈到,新质生产力核心在“新”,关键在“质”,落脚在“生产力”,突出表现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新”集中表现为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以及三方面共同叠加、融合、催化。“质”是物质、质量、品质三者的有机统一。在生产力层面要提升人的要素、丰富新兴要素、创新组织方式。“新动能”是指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新兴产业壮大新优势、未来产业孕育新潜力。要着重做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加法”、减少低端和无效供给的“减法”、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乘法”、破除制度性障碍的“除法”,更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新动能。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以翔实的数据展示了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推动下,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在均衡中持续恢复、经济结构和发展质量持续优化提升的良好局面。受国内外各类因素的影响,经济恢复仍然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但我国产业体系完备,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韧性强,抗风险抗打击能力强,在动荡不断加剧的国际形势下是一个稳定可靠的供应源,无论从发展阶段还是从高质量发展积累的进展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良好,有能力有基础保持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华林在发言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资央企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资央企履行责任使命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定盘星”“指南针”。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央企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关键要在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切实发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等方面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岳认为,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指导意义,也为民营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在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历程中,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这是民营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双引擎,有人才、有技术,就有企业的韧性,有创新、有愿景,就有企业的活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司局、委属单位的同志,中央新闻媒体单位的编辑记者参加了研讨会。(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