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乒乓球男子双打决赛在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举行,中国组合樊振东/王楚钦4比0战胜韩国组合张禹珍/林钟勋,夺得该项目金牌。 中新社记者 田博川 摄
中新网杭州10月3日电 (钱晨菲)2日晚,杭州亚运会上乒乓球项目赛事收官,中国乒乓球队共摘得除女双外的六枚金牌。对于本次比赛,原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乒乓球大满贯得主、国际乒联名人堂入选者邓亚萍接受中新网专访时表示,国乒在总体发挥上展现出了强劲实力,表现出了应有自信,但也应该看到,中国乒乓球从不缺少对手。
从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到如今的杭州亚运会,邓亚萍见证了乒乓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33年弹指一挥间,北京亚运会还历历在目,那时我还是一名小队员,虽然当时我已经在1989年世乒赛上拿了女双冠军,成为国乒历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但当时媒体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转播有限,国人真正认识我就是北京亚运会,那也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国际综合性赛事。”邓亚萍说。
她回忆,“彼时民众的热情和期待空前高涨,非常希望我们在家门口的亚运会上取得好成绩、能够包揽7块金牌,但很快男团输了,女团压力很大。女团决赛我们与韩国队激烈比拼,其中一局一度打到了28:28,最终我们赢了。赛后回到亚运村时,宿舍门上贴满了其他队伍写得密密麻麻的庆祝纸条,那种大家庭的感觉非常温暖。”
正是那次比赛,邓亚萍开始名声大噪,小个子乒坛传奇登场了。在邓亚萍看来,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轨迹不谋而合。
“中国乒乓球有很多优秀的后备力量,从传统眼光看,我因为个子小所以不是一个好苗子。正是因为种种质疑,让我不断审视自己,锻造了我不同于常人的‘狠、快、怪’的打法以及强大的意志力,这才让我得以取得成功。”邓亚萍说。
从北京到杭州,坐在杭州亚运会乒乓球项目的观赛席上,邓亚萍感慨万千,“30多年,中国社会发展迎来巨变、中国体育事业也快速发展,但中国运动员勇攀高峰、永不放弃的精神一直未曾改变。不论是北京亚运会、广州亚运会,还是杭州亚运会,中国都对外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让更多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
谈及本届亚运会,邓亚萍表示她非常欣赏中国年轻运动员敢于展示的个性一面,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年轻人就应该这样,运动员更是要锋芒毕露,要敢于赢,敢于去表现自己,赢就是要赢彻底。”
对于中国总能出现出色的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认为这得益于注重运动员的个性化培养。“我们会对国家队每一位队员的打法、风格进行精雕细琢,在一代又一代传承的同时,强调个性化的培养和挖掘。例如马龙和樊振东的打法就非常不一样,马龙步伐好、正手好,樊振东则以反手见长。不仅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中国乒乓好手如云,国家队队员说不准就会输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小将的实力也不可小觑。”
高手频出也离不开民众基础。邓亚萍表示,乒乓球在中国的普及性非常好,基本上每个省都有一支专业队,再加上民众基础非常好。可以说中国人对乒乓球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乒乓球不能简单地说明白为什么中国强,其关键在于为什么中国人会一代又一代不断地传承、创新,在沉淀的同时再发扬。
杭州亚运会乒乓球男单半决赛中,中国队王楚钦4:2战胜中国香港选手黄镇廷。田博川摄
结合本届亚运会各国家和地区选手的表现,邓亚萍直言,中国乒乓球队的主要对手都集中在亚洲,总体实力很强,所以亚运会乒乓球项目的奖牌竞争难度并不低于奥运会。放眼世界,中国乒乓球更是从不缺少对手。
如其所言,从较早前的瓦尔德内尔,到东京奥运会上的伊藤美诚,再到杭州亚运会女双项目“爆冷”,中国乒乓球队一直面临着挑战。
“运动员都有很强大的内心,我们能赢同时也能输,输了我们争取明天扳回来,赢的话也不等于明天就能继续赢。我们要保持一个非常平稳的心态,去认真总结输和赢的关系,更好地要去把握自己、去面对输和赢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运动员来讲,我们要接受自己的不足,同时也知道自己有多强大。”邓亚萍表示。
同时在她看来,乒乓球不仅是竞技项目,更是文化融通桥梁。“中国如何把乒乓球继续传承好、发扬好非常重要,我们有这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我相信,从未来的角度看,乒乓球将一直是沟通中外的文化符号之一,并发挥出更大作用。”邓亚萍说。(完)
中新网温州10月3日电(邵燕飞 傅飞扬)走进浙江温州龙舟运动中心,长1200米、宽130米的水域赛道碧波荡漾。超声波除藻船驶过水面,与岸上步履匆匆的工作人员互为风景。
温州龙舟运动中心的水域赛道碧波荡漾。傅飞扬 摄
作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协办城市之一,10月4日至10月6日,温州将承办龙舟比赛,6枚金牌会在此诞生。
“一桨划过两千载”,从古代祭祀祈福的民俗活动,到如今的休闲运动、大众赛事,再到登上国际体育比赛的舞台,龙舟这项古老的运动,在传统文化里萌芽,于现代奔流中逐浪,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联系过去与未来,连接中国和世界。
水乡文化孕育“一桨千年”
龙舟之于温州,是一种绵延千年的文化信仰。
宋代温州籍诗人叶适在诗词中写道,“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鼓争飞扬。”可见当地龙舟竞渡,在宋时已很流行。
“温州的龙舟文化有2000余年的发展历史,渊源于古代越族人对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主要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祛病除灾。从新时代文明的角度来说,就是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浙江省龙舟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温州市龙舟协会秘书长金凯告诉中新网记者。
明清时期,温州龙舟开始盛行为各村比拼项目。时至今日,“村村都有龙舟队”的竞渡盛景与“看龙舟,到温州”的城市品牌仍相互印证。
金凯介绍说,在温州,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端午节回乡的游子比中秋节多,“这两个传统节日都有家人团聚的愿望,但端午节划龙舟,对水乡百姓的诱惑太大了。”
如其所言,江河纵横、水网密布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温州独特的龙舟文化。
每逢端午佳节,温州若有村庄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温州人的母亲河——温瑞塘河也会“堵船”,一艘艘龙舟在锣鼓声与呐喊声中劈波斩浪。
出于深厚的群众基础,温州人划龙舟,“一不小心”就轰轰烈烈。2015年6月20日,中华龙舟大赛温州站赛事举行,当地向“最多参赛队龙舟赛”世界吉尼斯纪录发起冲击并获得成功——203支龙舟的展示刷新了此前德国人保持的154支龙舟队参赛纪录。
现场,5万多人参加、观摩和助阵,桨板翻起的不止水花,还有老百姓心目中“同舟共济、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
“温州模式”赋予龙舟运动新活力
龙舟运动是古老的,也是锐意革新的。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2017年,温州成为中国唯一的“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城市。截至目前,该市先后出台相关文件20余个,旨在激发社会力量投资体育的热情。这也为龙舟运动带来了新的活力。
“温州龙舟队拥有独特的‘温州模式’,它们大多由各村干部、企业家、个体户以及龙舟爱好者自发组成,相关费用自掏腰包、自筹解决。”浙江省龙舟协会秘书长项君伟介绍说,近年来,当地还借助“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改革东风,先后打造了龙舟基地、龙舟公园等,成为市民游客深入了解龙舟文化的好去处。
走进龙舟公园,气势恢宏的龙舟模型格外吸睛,周边还有城市书房、青少年龙舟训练基地、市民体验基地等配套设施。金凯说,这里过去是垃圾场,借助社会力量,温州将城市用地开发的“边角料”灵活运用起来。温州市龙舟协会也集资1000多万元,帮助它改头换面。
温州龙舟公园内展示的龙舟模型。傅飞扬 摄
“‘体育让生活更美好’是‘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初衷,尤其是亚运会举办以后,温州龙舟运动中心要做好赛事的‘后半篇文章’,为民众生活带来更多积极影响。”温州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志宏受访时说。
游子遍世界 侨力助龙舟“出海”
龙舟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2010年,广州亚运会,龙舟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彼时,中国男子龙舟队在三个项目上获得了2枚铜牌和1个第四名。
龙舟比赛激烈的竞争背后,折射出龙舟运动在全球的风靡程度——据国际龙舟联合会统计,目前世界上有超8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龙舟赛,龙舟运动早已突破区域限制,拥有更广泛的参与基础。
推动龙舟“出海”,温州有其独特的优势。作为中国著名侨乡,当地近70万华侨华人分布在全球130余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协会有75位华侨,主力队员每天都会训练。”意大利青龙龙舟俱乐部队长邓建义表示,他们计划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请一位龙舟师傅打造几只温州传统龙舟,在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地向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012年,温州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中国龙舟名城”。张志宏透露,近期,亚洲龙舟联合会已同意在温州设立亚洲龙舟运动交流中心,这是一份新的荣誉,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整个亚洲的龙舟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中国,端午节龙舟竞渡的习俗被列入国家、省、市、县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标识和地域特色。”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负责人刘朝晖受访时表示,侨居在海外的温州籍华侨华人借龙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优良媒介。
美国旧金山湾区已举办十三届龙舟大赛;温州海外龙舟基地先后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意大利罗马、法国巴黎成立……龙舟从地中海“划到”塞纳河,传递着同舟共济的中国式浪漫,也诠释了“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