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长沙10月3日电 题:岳麓书院:百年实事求是,千载弦歌不绝
中秋、国庆长假,“逛书院”成为许多家庭“亲子游”的首选。连日来,位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迎来客流高峰,不少孩子在父母带领下,领略千年学府的魅力。
“岳麓书院不仅秉持传道济民的价值追求、讲求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也是一个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学术殿堂。”来自台湾台南的“00后”李昌恩说,他今年上半年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做本科交换生,毕业后的暑假没有急着回台湾,而是报名了湖南的青年夏令营,走进他向往已久的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大门有一副集句联,上联是“惟楚有材”,源自《左传》;下联是“于斯为盛”,出自《论语》。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湘江西岸,岳麓山下,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后经扩建形成讲学、藏书、供祀的基本规制。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听闻岳麓书院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办学成绩卓著,特召见之,请他留在汴京(今开封)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书院,坚辞不受。宋真宗感其弘扬儒学的决心和毅力,亲赐“岳麓书院”匾额及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千余年来弦歌不绝。
2022年10月,航拍岳麓书院。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书院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建筑格局,建筑群至今保存完整。书院门前的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位于中轴线上;斋舍、祭祀专祠等分列两旁。
沿石阶拾级而上,穿过大门、二门,便来到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讲于堂、习于斋”是岳麓书院讲学的基本规制。书院初创时即有讲堂5间、斋舍52间,颇具规模。1916年至1919年间,青年毛泽东就曾数次寓居书院的半学斋。
今日的游客们依然可以看到讲堂上放着两把鸡翅木交椅,最早坐在上面的是张栻和朱熹。
公元1167年秋,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从福建武夷山专程造访岳麓书院,与书院主教张栻围绕当时学术界最前沿的“太极、乾坤、中和、仁”议题展开辩论,开创了不同学派在岳麓书院自由讲学之风,被后世称为“朱张会讲”。
“在古代,书院是读书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时至今日,书院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仍是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底气和情感根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说,“朱张会讲”是一种跨地区的学术交流,今天我们面对的是跨国家的文化交流。先贤已逝,但会讲的形式得以传承。21世纪以来,岳麓书院通过“千年论坛”“明伦堂讲会”“岳麓书院讲堂”等广邀海内外名家到书院开讲。
沿石阶拾级而上,穿过大门、二门,便是岳麓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讲堂外悬有“实事求是”匾。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讲堂不设门,寓意“开门办学”。堂内两壁嵌有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讲堂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时,时任校长宾步程亲撰此匾,并将其作为校训,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作为中国唯一延续传统书院之名的大学二级学院,如今的岳麓书院拥有从本科到博士后的人才培养格局,设有历史学系、哲学系(宗教学系)、考古学系3个教学机构。
9月28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2023年祭孔大典。书院教师携同2023级本、硕、博新生等近300人在文庙孔子像前庄严肃立,行三鞠躬礼,齐诵《岳麓书院学规》和儒家经典名篇。
“大学时能在岳麓书院的长廊下读书习文,时至今日都是我最美好的记忆。”英国湖南同乡会主席、英国湖南专家学者协会主席吴莉莉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1990年赴英留学、工作。“后来我当选英国湖南同乡会会长,第一件事就是成立英国湘籍同学会,会训是敢为人先、心忧天下、经世致用。这是岳麓书院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完)
中新网临沧10月3日电(黄兴鸿)2023年中缅“阿数瑟”山歌会暨友谊运动会于10月2日晚收官。在当晚举行的颁奖晚会上,镇康县陀螺爱好者杨建荣、赵文清展演的在铁钉、鸡蛋上转磨盘陀螺技艺惊艳全场。
图为10月2日晚,杨建荣(左)、赵文清(右)展演鸡蛋上旋转磨盘陀螺。黄兴鸿 摄
9月29日至10月2日,2023年中缅“阿数瑟”山歌会暨友谊运动会在云南西南边陲临沧市镇康县举行。该县与缅甸接壤,是云南19个陆地边境口岸城市之一。
本届“阿数瑟”山歌会包括开幕式主题晚会、歌王歌后争霸赛、最美弦音赛、好声音赛、打歌套路赛、“中缅胞波同唱一首歌”演唱会,参赛参演人员488人。中缅友谊运动会包括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气排球比赛、射弩比赛、磨盘陀螺比赛、半程马拉松赛7个赛事,共32支代表队1279名运动员参赛。
2日晚举行的颁奖晚会上,45岁的杨建荣和43岁的赵文清展演了磨盘陀螺的高难度玩法,两人各自将3个旋转的磨盘陀螺放到了与筷子一般粗细的直立铁钉上继续旋转,随后又各自将旋转的磨盘陀螺放置到鸡蛋上。精彩的表演,博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图为10月2日晚,赵文清展演铁钉上旋转磨盘陀螺。黄兴鸿 摄
展演结束后杨建荣告诉记者,镇康县陀螺文化历史悠久,除了有传统的高杆陀螺,还有形似磨盘而得名的磨盘陀螺。磨盘陀螺在镇康及缅甸较为流行,打法及玩法多样。磨盘陀螺一般用质地坚硬的油梓木制作,顶部平滑,脚尖上钉有铁钉。其听闻有先辈曾让陀螺在鸡蛋上旋转,但现实中一直未见有人做到,于是自己不断练习,于2013年挑战成功。通过经验总结和练习,杨建荣现在还能在很细的钢丝上旋转磨盘陀螺,他表示以后会继续探索陀螺新玩法挑战新难度。
图为中缅“阿数瑟”山歌会暨友谊运动会上的磨盘陀螺比赛。黄兴鸿 摄
赵文清介绍,当晚展演所用的磨盘陀螺重约1.3公斤,展演前仔细用酸蜂蜂蜡做了平衡校准。
据悉,镇康县的陀螺爱好者较多,40%以上的村寨建有陀螺场,也催生了杨建荣、赵文清等一批人从事陀螺制作及维修工作,陀螺售价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