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天津10月3日电 题:天津不养闲桥 “依桥造境”提升城市文化创造力
作者 张少宣 王在御 王君妍
9月30日至10月6日晚间,天津津湾广场大型光影秀将贯穿整个“双节”假期,当由无人机搭载的“火凤”在海河上空翩然飞舞,“大运河-海河”项目中首座新建成的码头“津湾码头”也在9月30日正式开启试运营。津湾码头外观设计上融入了中国桥文化元素设计,桥与码头让城市水文化借由建筑,成为吸引世界游客的又一道靓丽风景。
“中国的建设速度令人称奇,天津的海河夜景非常美,各种样式的桥梁巨大且充满设计感,再搭配多彩的灯光,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西班牙的桥虽然也很美,但相对比较简单,并且以交通属性为主。”在北京留学的西班牙女孩葆拉假期来到天津旅游,对于海河上的桥梁啧啧称奇。
9月30日晚,天津“大运河-海河”项目中首座新建成的码头“津湾码头”开启试运营。(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天津不养闲桥 “桥文化”成为城市旅游吸睛点
近期,一首《天津不养闲桥》走红社交网络。作者天津摇滚大鼓创始人李亮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天津人乐观热情,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爱玩、会玩是天津人的性格,骨子里有自带幽默风趣的特点。所以天津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就是放松和舒适,如果外地朋友来天津旅游一定会觉得很休闲很文艺,与各大一线城市的忙碌状态不同,天津的悠闲是独具特色的。
“天津以其独特的人文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天津是三岔河口,九河下梢,海河横跨市内六区,桥自然很多,天津自古又有七十二沽的说法,游客多了我就想让全国的朋友更多了解海河,了解天津的桥。”李亮节说道。
从小在天津长大的李亮节,每天都要走过天津的大街小巷。与桥有关的生活场景他再熟悉不过。“有的桥下唱歌的多,有的桥下跳舞的多,有的桥下都是散步闲聊的人们,有的桥下都是拍照的人们,天天经过天天见,也不需要什么特别考察。外地朋友觉得天津曲艺好玩好听,别具一格,而且我写的歌词跳出了传统曲艺的范畴,歌曲描述的都是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热点,把时尚的元素和幽默的天津文艺特点结合起来,应该是被更多人接受的主要原因。”
“天津之眼”摩天轮,是一座跨河建设、桥轮合一的摩天轮,兼具观光和交通功用,是天津地标之一,2009年4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图为2022年国庆假期,游客乘坐海河游船观赏“天津之眼”摩天轮夜景。(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桥梁作为中国一个特殊的“文旅”符号,无论是宏伟的武汉长江大桥,还是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石家庄赵州桥,都让世界为之惊艳。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说,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天津政协文史委员何焕臻则表示,几乎全世界所有的桥梁形式都集中在海河之上,海河已然成为“世界桥梁博览会”。
“1888年,英国设计师设计了天津第一座西式悬臂式开启桥金华桥,同时也是它也是中国最早的开启式铁桥。而由世界著名桥梁设计大师邓文中院士设计的‘日月同辉’大沽桥,在2006年则荣获过全球桥梁设计建造的最高奖‘尤金·菲戈奖’。”何焕臻说天津的桥不但是文旅“吸睛点”,更是近代中国看天津和世界目光看海河的“中国名片”。
依桥造境倚桥观景 提升城市文化创造力
“我曾到法国塞纳河旅游,听了网络上那首《天津不养闲桥》就特别想来天津,天津的桥风格更加多元化,温柔浪漫中更有‘国际范’。”北京游客龙西女士说。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在讲到天津桥梁历史时表示,天津“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曾是非常繁忙的水陆码头。因为河流众多,整个城市被南运河、北运河、海河分割为河北(南运河以北:关上、关下、窑洼)、河西(海河上游以西,一般指城厢地区)、河东(海河上游以东)三个部分。行船虽然很方便,但影响了陆路交通,和城市之间的交流往来。
16世纪明代万历年间,当时的官府建立了渡口16处,此后民间设立的私渡也兴盛起来。到了17世纪末的清代康熙年间,由于陆路交通的繁忙,天津老城附近先后修建了3座浮桥——西沽浮桥,北门外的钞关浮桥,东门外的盐关浮桥。“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也就由此得名。
“十一”假期期间,国外游客在津湾广场拍摄海河桥梁。 张少宣 摄
天津现如今拥有170余座跨河桥,摄影玩文艺就去金汤桥,体会法国风情那就北安桥,每逢年节游客来天津还能观看开启的解放桥,这些都是天津日常的生活场景。“人们觉得天津的桥亲切有温度,在外地人甚至外国人眼中,通过桥能得到对天津某一种习俗、某一种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故事化完整了解,这就是旅行的意义。"李亮节说道。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许熙巍副教授认为,桥最初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河流两岸的交通问题。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很多桥被赋予了人文意义,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品、城市的风景线、独特的文化符号。很多拥有著名河流的城市会同时拥有著名的桥,比如伦敦泰晤士河上的塔桥、巴黎塞纳河上的亚历山大三世桥等等。
“天津开埠时间较早,陆续建成了一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地标’桥。百年‘工业风’的解放桥承载了半部近代史,彩虹般横跨两岸的金刚桥见证了天津改革开放的步伐,永乐桥上屹立的天津之眼游人如织。这些桥,为海河两岸的车辆和行人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还成了城市的新地标,成了天津故事的重要讲述者。”
9月30日晚,天津2023金秋海河文化体育旅游节在海河畔津湾广场亲水平台启动,炫丽多彩的主题光影秀点亮海河两岸,吸引了许多市民及游客观看。 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许熙巍表示,连通两岸交通为主要性质的桥,应合理规划连接它的主干道路网络,合理设置上下桥交叉路口的管理,避免拥堵,提高人们的出行幸福感;散发历史文化魅力的桥吸引着大量游客,应进行适应文旅赋能的规划设计,提升游客的交通可达性、步行友好性和疏散安全性;观景位置好的桥,则应运用新颖造型设计、设立标志性节点以及建设观景台进行对景、借景等手法,依桥造境、倚桥观景,为居民和游客提供观赏和休闲的场所。
“当游客漫步于不同城市的河畔,‘观桥看水’探寻的是城市文化的精髓。人们可以得到一种满足、一种惬意、一种充实和一种遐思。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互动中,深入认识一座城市的文化创造力和当代价值追求,感受丰厚滋润的精神归宿。”罗澍伟说道。(完)
国旗飘扬,激发爱国力量;国歌雄壮,奏响奋进乐章。
“新征程上,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激励亿万中华儿女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10月1日,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抒发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共同祝愿国家繁荣富强,祝福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10月1日,从广袤乡野到城市街巷,从雪域高原到鱼米之乡,五星红旗在神州大地冉冉升起、迎风飘扬,全国各族人民向新中国成立74周年表达深深的祝福。
10月1日早晨6时许,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30多万各界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共同见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庄严时刻。“向国旗——敬礼!”随着仪仗队员的口号声,《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结束后,伴随着《歌唱祖国》的奏乐,人们挥舞着手中的国旗,尽情唱响爱国赞歌,“祝福祖国”“祖国万岁”的欢呼声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作为大学生,我将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材!”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学生张琦暄观看完升旗仪式后难掩激动之情。
天安门广场向西约90公里,苍翠的群山间,五星红旗迎着朝阳冉冉升起。面朝国旗,35名身着“火焰蓝”的消防员整齐列队。在不久前的抗洪救灾中,北京门头沟区消防救援支队斋堂消防救援站的指战员冲锋在前,坚守一线,先后营救、转移群众600余人。“我们众志成城,有效应对洪涝灾害,任何困难都打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斋堂消防救援站副站长黄志川说。
随着国歌响起,黑龙江黑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七队民警苏仕健展臂一挥,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原本喧闹的黑河水运旅检口岸广场安静下来,数十名移民管理警察和等待出境的游客纷纷驻足,久久凝望五星红旗。“能在国门下升起国旗,我无比骄傲。”苏仕健说,“国庆期间,我和战友们会继续坚守岗位,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
在位于广东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横琴科学城(三期)项目工地上,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建筑工人与管理人员面朝国旗行注目礼。“看着国旗冉冉升起,心中的激动无以言表。我们将继续通过自己的双手为国家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立足岗位作贡献。”中建五局项目生产经理杜兵说。
10月1日早晨7时许,五星红旗迎着海风在海南三沙市永兴岛冉冉升起。三沙市干部职工、驻岛官兵、各行各业代表齐唱国歌,表达深深的爱国之情。“国旗所在就是责任所在,每次看到国旗在海岛上升起,我都感到无比神圣、光荣。”三沙市永兴海岸派出所所长贺胜说。
10月1日上午10时,西藏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近2000名各族各界干部群众参加升国旗仪式。拉萨市城关区吉崩岗街道木如社区居民巴桑杰姆每年国庆都会来参加升国旗仪式,“每次来看升旗都很震撼。在党的领导下,西藏各族群众的生活会一年比一年好,越来越幸福。”
国庆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坚守战位、练兵备战,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10月1日,海军西宁舰全体官兵在飞行甲板举行升旗仪式。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西宁舰主桅冉冉升起,官兵们精神抖擞,面向国旗庄严敬礼。机电部门轮机技师张波浪说:“作为一名服役24年的舰艇机电兵,我肩负着保障战舰劈波万里的神圣职责。请祖国和人民放心,强军有我!”
欢度国庆,是对光辉历程的回望,也是爱国主义的共鸣。各地干部群众瞻仰革命旧址、观看历史展览,重温红色岁月、厚植家国情怀,传承英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立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上海太平湖畔,以中共一大会址为设计原型的国庆特别景观“风华正茂”增添了庄重喜庆的节日氛围。“中共一大会址是一栋典型的石库门建筑……”黄陂南路与兴业路交叉口,志愿者王智正在讲述中共一大会址的故事。东华大学学生肖佑波认真聆听,“实地学习红色历史,更能深刻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10月1日,安徽铜陵博物馆,参观“意志战胜钢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纪念展”的观众络绎不绝。“博物馆希望通过举办展览,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铜陵博物馆副馆长姚琤介绍。市民周先生特地带着孩子前来参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让孩子从小就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
10月1日,湖南湘潭市湘乡市东山书院迎来了众多参观者。湘乡市东皋学校初一学生谢冰骐向大家讲述革命先辈在东山书院求学成才、立志报国的故事。3年前成为湘乡红色文化“小小讲解员”后,她经常利用假期在东山书院等地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精彩的讲解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聆听。
从正门进入陕西扶眉战役纪念馆,纪念广场正中心一座高19.49米的纪念碑映入眼帘。1日清晨,眉县常兴镇干部李少辉和同事们来到纪念广场瞻仰,汲取奋进力量。“没有革命先烈的牺牲,就没有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我将继续用实际行动履职尽责、服务群众。”李少辉说。
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情。各地干部群众用歌声抒发爱国之情,用奋斗砥砺强国之志,充分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充分感受到新中国的进步,充分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幸福。
10月1日,河南太康县人民广场格外热闹,1000多名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群众挥舞国旗,伴着音乐《我爱你,中国》,高声齐诵爱国诗篇。铿锵有力的声音吸引许多行人停下脚步,一字一句跟诵。“我已经光荣在党50多年了,今天诵读爱国诗篇,更加激发了心中的爱国热情。”太康县逊母口镇魏庄村村民高伽明老人说。
10月1日,湖北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广场上,来自武汉歌舞剧院、武汉杂技团的专业演员们为观众带来国庆专场“中国力量”文艺演出。杂技《中国力量》刚柔并济,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悠扬动听,现场气氛在阵阵欢呼声中沸腾起来。“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能为人民群众放声歌唱,我感到非常光荣。”武汉歌舞剧院青年演员杨烁表示。
巍巍青山绵延苍翠,滚滚河水奔流不息,在贵州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赤水河畔回荡着铿锵有力的歌声,唱出了气势昂扬的英雄气概。10月1日上午,位于土城镇的四渡赤水纪念馆上演《长征组歌》音乐会,由当地群众组成的四渡赤水艺术团深情演绎经典歌曲,用歌声赞颂伟大新时代,祝福国家繁荣昌盛。
10月1日,甘肃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迎来一批青少年观众。一件件展陈实物、一张张历史图片,再现当年西路军英勇奋战的历程,吸引同学们驻足观看。“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离不开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我要努力学习、报效国家,争做矢志不渝的奋斗者。”高台县解放街小学五年级学生夏若菡说。
激扬爱国情,共筑中国梦。走过74年光辉历程,神州大地更加生机勃勃,社会主义中国更加欣欣向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自信自强。亿万中华儿女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必将激发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信心底气,汇聚起爱国奋斗的磅礴力量。
(综合本报记者王昊男、施芳、张艺开、姜晓丹、曹文轩、琼达卓嘎、金正波、曹玲娟、徐靖、申智林、张丹华、毕京津、范昊天、程焕、赵帅杰报道;本期统筹:赵政)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