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长沙10月3日电 题:岳麓书院:百年实事求是,千载弦歌不绝
中秋、国庆长假,“逛书院”成为许多家庭“亲子游”的首选。连日来,位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迎来客流高峰,不少孩子在父母带领下,领略千年学府的魅力。
“岳麓书院不仅秉持传道济民的价值追求、讲求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也是一个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学术殿堂。”来自台湾台南的“00后”李昌恩说,他今年上半年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做本科交换生,毕业后的暑假没有急着回台湾,而是报名了湖南的青年夏令营,走进他向往已久的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大门有一副集句联,上联是“惟楚有材”,源自《左传》;下联是“于斯为盛”,出自《论语》。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湘江西岸,岳麓山下,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后经扩建形成讲学、藏书、供祀的基本规制。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听闻岳麓书院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办学成绩卓著,特召见之,请他留在汴京(今开封)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书院,坚辞不受。宋真宗感其弘扬儒学的决心和毅力,亲赐“岳麓书院”匾额及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千余年来弦歌不绝。
2022年10月,航拍岳麓书院。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书院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建筑格局,建筑群至今保存完整。书院门前的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位于中轴线上;斋舍、祭祀专祠等分列两旁。
沿石阶拾级而上,穿过大门、二门,便来到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讲于堂、习于斋”是岳麓书院讲学的基本规制。书院初创时即有讲堂5间、斋舍52间,颇具规模。1916年至1919年间,青年毛泽东就曾数次寓居书院的半学斋。
今日的游客们依然可以看到讲堂上放着两把鸡翅木交椅,最早坐在上面的是张栻和朱熹。
公元1167年秋,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从福建武夷山专程造访岳麓书院,与书院主教张栻围绕当时学术界最前沿的“太极、乾坤、中和、仁”议题展开辩论,开创了不同学派在岳麓书院自由讲学之风,被后世称为“朱张会讲”。
“在古代,书院是读书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时至今日,书院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仍是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底气和情感根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说,“朱张会讲”是一种跨地区的学术交流,今天我们面对的是跨国家的文化交流。先贤已逝,但会讲的形式得以传承。21世纪以来,岳麓书院通过“千年论坛”“明伦堂讲会”“岳麓书院讲堂”等广邀海内外名家到书院开讲。
沿石阶拾级而上,穿过大门、二门,便是岳麓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讲堂外悬有“实事求是”匾。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讲堂不设门,寓意“开门办学”。堂内两壁嵌有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讲堂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时,时任校长宾步程亲撰此匾,并将其作为校训,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作为中国唯一延续传统书院之名的大学二级学院,如今的岳麓书院拥有从本科到博士后的人才培养格局,设有历史学系、哲学系(宗教学系)、考古学系3个教学机构。
9月28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2023年祭孔大典。书院教师携同2023级本、硕、博新生等近300人在文庙孔子像前庄严肃立,行三鞠躬礼,齐诵《岳麓书院学规》和儒家经典名篇。
“大学时能在岳麓书院的长廊下读书习文,时至今日都是我最美好的记忆。”英国湖南同乡会主席、英国湖南专家学者协会主席吴莉莉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1990年赴英留学、工作。“后来我当选英国湖南同乡会会长,第一件事就是成立英国湘籍同学会,会训是敢为人先、心忧天下、经世致用。这是岳麓书院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完)
每当居民之间遇到难以化解的矛盾时,这位热心助人,又善于解“疙瘩”退休女性总有办法化干戈为玉帛。史玉江摄
中新网新疆昆玉10月3日电(史玉江 刘秋月)在新疆兵团基层连队,有一个名叫“古丽花”的调解室,被称为职工群众的“解忧室”。当地人有什么纠纷,都愿意去那“评评理”。它在化解基层民众矛盾有什么“魔法”?
金秋时节,位于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带的第十四师昆玉市四十七团,还未褪去炎热。走进七连办公室楼内,中新网记者看到调解室与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但室内温馨、舒适的布置能让人身心放松。
“你是不是要调解?我去叫何书记,我们这里有事都找她。”该连队一位干部说。
这名“何书记”名叫何淑红,据称是当地的“金牌”调解员,每当居民之间遇到难以化解的矛盾时,这位热心助人,又善于解“疙瘩”退休女性总有办法化干戈为玉帛。她有什么调解“秘诀”吗?
“金牌”调解员的“秘诀”
何淑红善于从当事人的性格入手,讲话和颜悦色、当事人尊敬她,也愿意配合她。刘秋月摄
“我对这里的人比较了解,也喜欢管闲事。”体型稍胖、扎着“马尾”,着纯白色衬衫的何淑红微笑着说。
何淑红退休前担任四十七团六连、七连党支部书记,在群众中威信高。该团很多人有什么纠纷喜欢找她。退休后,受团里邀请,她在七连当起专职调解员。
“人民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在法律的框架下,心中有杆秤,为遇到矛盾纠纷的群众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案。”何淑红说,基层的各种矛盾纠纷比较复杂的,如果处置不当,会产生预想不到的后果。
何淑红每天要用一两个小时学习法律。“民法典通篇我看过十几遍。有什么不确定的,我就去找司法所专业人士。”
调解中,何淑红善于从当事人的性格入手,讲话和颜悦色、当事人尊敬她,也愿意配合她。小至夫妻纠纷,大至财产纠纷,她每次都预先做功课,根据案情的特点做好对策,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尽全力助当事人达成协议。
一天最多调节11个纠纷
2022年6月初,何淑红得知一纺织公司拖欠何某等23名农民工工资78.96万元,农民工天天聚集讨薪。她通过核实得知:该公司项目款没有到账,公司账户也被冻结,没有钱支付工资。
何淑红向该团司法所汇报事情原委后,协调团经济发展办公室、信访办等部门一起调解,成功助23名农民工讨回工资,完成司法确认。
何淑红一天最多调节过11个纠纷。她说:“再累也要把当事人安抚好。很多人的矛盾不能拖,越拖越容易激化和扩大。”
2020年,七连职工鲍八一回“老家”武汉,把自己的地交给廖素群代管。当时因关系好,既没签合同,也没说费用的事。次年3月鲍八一回来后,认为廖素群种了一年土地,应当给自己付租金。但廖素群认为自己只是帮忙代管;再者因为疫情,种地就不赚钱。结果矛盾闹大,这二人不约而同找到何淑红。
何淑红说,她前后找过鲍八一27次。“我用法律法规帮他梳理事情的脉络,还会讲些小故事让他明白‘和为贵’的道理。”鲍八一最终同意言和。
“平常我们有啥事情,只要给她打电话,她就给我们解决,说到办到。”廖素群说。
近两年,何淑红调解的劳动争议,邻里、婚姻、损害赔偿、土地林木纠纷等各类民事纠纷179件,涉及金额522万余元。该连队职工到连队办公楼里办事,总会去她聊两句。他们说,何淑红是他们的知心人。
“我是在四十七团出生长大的,身边的人都熟悉,如果能化解他们的‘结’,心里也舒服。”何淑红告诉记者,她会一辈子生活在这里。(完)